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策划举办“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这是中关村论坛自举办以来的首次主题日活动。活动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示人工智能领域系列重磅成果,强调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助推北京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建设。
聚焦大模型应用
在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举办期间,一系列大模型重磅成果发布,成为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
只需要一段文字指令,就能生成精致细腻的短视频。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清华大学联合生数科技正式发布视频大模型Vidu,这是自Sora发布之后全球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视频大模型,具有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等特点,性能全面对标国际顶尖水平,并在加速迭代提升中。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表示,Vidu是全栈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在多个维度实现技术突破。比如,模拟真实物理世界,具有想象力、具有多镜头语言,并一键生成长达16秒的视频,人物、场景、时间具有高度一致性,还可以理解中国元素。
大语言模型也迎来新伙伴。会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联合发布全球首个低碳、高性能开源多语言大模型Tele-FLM。智源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介绍,这款多语言大模型支持全世界80%以上的语言,目前在自动驾驶和工业应用中初见成效。
本届中关村论坛期间,多款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发首秀,展示了人工智能与高端芯片技术在汽车、网络安全、媒体、法律等多领域的创新应用,全面加速布局未来版图。比如,聚焦大模型底座,百川智能以其超大规模的参数量、卓越的语境理解与生成能力,以及对中文语言的把握,成为驱动众多应用场景创新与落地的强大引擎。
大模型技术的飞速进步,给人们带来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业界期待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更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王金桥表示,在大模型的应用支持下,各领域都焕发出全新生机。未来,类脑智能、数据智能和博弈智能的相互融合,将共同构成通往人工通用智能时代的关键桥梁。
具身智能走向现实场景
从基于语言和视觉的大模型走向真正的通用智能,需要经历具身智能的发展过程。在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中,具身智能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据介绍,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让它们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下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来完成人工智能的进化过程。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结合,具身智能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大模型加持,具身智能成为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测试走向现实场景。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常设展上,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最新一代具身通用机器人——小星“MAX”。这款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做出深蹲、跳跃等动作,还能通过语音交互自主完成任务操作。在智能性方面,搭载大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机器人小星家族能更好理解人类、服务大众。
“小星家族是国内首款从硬件到算法全链路技术突破,适应宽领域、多情景、高智能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张亮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份至今,该产品已迭代5次,在保留美观外形的同时,还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自研的关节模组也完成多轮升级,即便是在负重超过100公斤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深蹲等高难度动作。目前小星“MAX”已经进入典型的工业制造场景,未来也会面向服务业实现广泛应用。
眼下,聚焦具身智能恰逢其时。具备环境感知与3D导航的应急救援机器人、能完成工业巡检的四足机器人、“会当凌绝顶”的攀爬机器人,还有泡得一手好茶的机器人茶艺平台……本届中关村论坛上,各大企业纷纷亮出“看家法宝”,展示了具身智能在通用场景、专业领域、垂直工业赛道的最新应用成果。
“具身智能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聚合新动能。”在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学院院长甘中学看来,随着参数越来越多,具身智能机器人会成为未来产业的新型劳动工具。
加快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具身智能距离大规模商用有多远?业界认为,目前作为多学科技术交叉的行业,具身智能对产业协同创新有迫切需求,仍有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面对和思考。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具身智能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数据。”在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王鹤看来,现阶段,智能数据从0到1的突破,需要通过仿真数据驱动,进而形成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数据闭环,最终成为具身智能发展的源头活水。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表示,人工智能从最早的视觉到图像、文本、语音,再到多模态和具身智能,10年间出现很多发展路径,但离大规模的商用仍存在距离。在他看来,前端研发过程要聚焦“三个基于”,即基于真实场景,基于真实重大工程问题,基于真实数据。在具身智能方向,对于行业来说,垂类模型与协同机器人的融合,未来3年到5年将成为逐步发展的渗透期。
在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举办期间,北京市海淀区发布《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部署六大行动,力争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核心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基础最好、研发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表示,海淀集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要素,有1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大模型相关单位超90家,通过备案的大模型37家,覆盖从机器人的核心部组件到本体的全产业链,发展具身智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一步,海淀区将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全速抢抓算力建设,并加快数据汇集开放,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标杆场景,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人工智能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能力,匹配强有力政策支撑,推动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形成资本、空间等全面保障的开放创新生态。”唐超说。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