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I 2024″前瞻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徐汇区引领具身智能发展

3月30日-31日,2024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2024)在上海徐汇滨江举行。活动为期2天,议题“硬核”、“干货”满满,吸引了产学研各方代表参与。

以前瞻眼光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徐汇始终走在技术前沿。2018年,这里举办了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助推人工智能从概念变实体产品。如今,徐汇借具身智能大会再次释放了技术驱动AI产业加速升级的新信号。

AI进步“可见”,产业前景可观

“具身智能”这个乍听起来有些冷僻的舶来词,却已成为近期AI领域的热词。在学术界、工业界,“具身智能”被越来越多人视为AI的下一个浪潮。

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以GPT-4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更具象、更侧重应用层这一细分领域,强调AI通过感知外界信息来实现物理世界的交互。如果说GPT-4、Sora是AI在“看不见”的地方学习,而具身智能是AI在“看得见”的物理世界中学习并完善自身。

在会场展示区,各类形态各异却动作灵活的机器人让参观者对“具身智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再如想象中的“呆板”,它们可以和不同人聊天对话,多足机器人在人流中敏捷移动、避让,还有的机器人在医疗场景下进行手术等更为复杂、精细的操作。

除了技术、产品的“可见”,“具身智能”背后的产业链发展前景更加可观。“具身智能涉及多个学科的融合,是所有领域发展到一定成熟度之后才能涌现出的能力。”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说。具身智能与数字基础设施、机器人制造、机器视觉、多模态大模型等产业板块紧密相关,近期持续被投资机构看好。“一旦跨过技术门槛,具身智能有望迎来爆发增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说。

“大模型”正热,“具身智能”再起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新抓手。据新华财经行业洞察平台统计数据显示,进入“十四五”,全国新增人工智能注册企业每年逾十万个。

具身智能接棒大模型“热”,并非偶然。自去年GPT“出圈”后,已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言,大模型技术路径打通后,下一个突破就是具身智能。“可以说大模型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技术路线,业内已有借用大模型训练方法的来推动具身智能产品研发,未来也可能有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卢策吾说。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了,具身智能大会落地徐汇的原因。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徐汇在AI大模型夺得先机。据新华财经分析师统计,截至2024年3月,国内四批次共计44个大模型产品获得了备案审批。其中,上海获批的6个大模型产品均在徐汇。

上海市大模型产品备案审批统计

毗邻此次会议举办地,是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挂牌半年来,“模速空间”已入驻及意向入驻企业达60余家,其中15家单位的产品或算法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占全市62.5%。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徐汇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创办者或技术负责人多是学术院校或者科研院所的资深学者,或是创始人自身有很深的学术沉淀,与徐汇“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集聚、学术氛围浓厚相映证。

政策“上新”,助推产业创新

科学家判断技术前景,企业掘金市场需求。会场内,以多位院士为代表的AI领域“最强大脑”答疑解惑,各种思潮激荡;会场外,傅立叶、宇树科技等企业展示各自旗下尖端产品,大秀自身实力;园区、孵化器寻觅“千里马”,打通“产学研用”链条,现场热气腾腾。

徐汇在AI领域实现领跑,离不开其前瞻眼光与高效执行力。政策方面,徐汇区去年年底印发《徐汇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鼓励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在此建立技术中心。今年2月,徐汇聚焦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及其应用领域,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在全市率先推出《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简称“扶持意见”),“扶持意见”支持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服务硬科技企业孵化成长,补贴最高可达3000万元。

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启动仪式

在此次大会上,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成立。据介绍,该联盟成立后,将持续发挥要素聚集、产业赋能、桥梁纽带等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同时,徐汇也借大会向国内外具身智能的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发出诚挚邀请,愿携手各类市场主体共启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征程。(杨子华、毛佩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