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清华系,南有交大帮”,在AI大模型创业圈,这句话流传甚广。放眼望去,中国AI大模型初创企业几乎被“清华系”和“交大帮”占据,这一波AI创业门槛直接被拉升至学霸级别。
据不完全统计,拥有清华背景的AI公司创始人已经多达40位,其中十几位较为活跃。可以说,清华系撑起了AI创业圈的半壁江山。
北京AI创业圈以“清华系”为核心,而在上海,一支重要的AI生力军正在崛起,那就是“交大帮”。
“清华系”撑起AI创业圈半壁江山
“新AI四小龙”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和MiniMax,除了中科院校友闫俊杰领导的MiniMax,其他三家全是“清华系”AI公司。智谱AI的领军人物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杰,而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正是他的学生。百川智能背后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96级毕业生王小川,他被称为“清华东门守门员”,从搜狗到百川智能,他的物理空间几乎没离开过五道口。
30多年打造AI基因
清华大学计算机大类的专业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一轮AI创业人才主要来自清华等顶尖高校。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表示,清华大学能够开国内AI研究之先河,离不开一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钹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进修,回国后领衔成立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在1990年与同事联合成立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清华实验室到AI算力界的“安卓”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CEO夏立雪发布了全球首个千卡规模异构芯片混训平台。他的博士论文于2016年夏天提交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3年,他加入NICS-EFC实验室,成为汪玉的第一位博士生。如今,汪玉已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系主任,该实验室早在2016年成功孵化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并于2018年被赛灵思用3亿美元收购。
无问芯穹想将汪玉实验室过去十年积累的全栈技术推广至整个行业,受限于英伟达等高端芯片禁令和国产芯片产能不足等问题,AI大模型产业亟需解决“生态竖井”难题。无问芯穹目前已支持包括AMD、华为昇腾等六种异构芯片,已有多家大模型公司在其平台上稳定使用异构算力。
上海与北京形成两大AI高地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北清华,南交大”的AI创业格局越发凸显,一场大会,成了两大高校的校友会。北京聚集了很多互联网大厂与大模型厂商,竞争核心围绕模型层展开;而上海大模型公司则在中间层与应用层发力,企业之间交流共享氛围浓厚。
“交大帮”闪耀上海AI创业圈
2019年,AI创业圈已显现“交大帮”的实力,包括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徐立、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等,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友。2024年,澜码科技等一众“交大帮”新AI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澜码科技CEO周健的职业生涯路径展现了一个AI行业人才的典型特征:国外—国内—上海。孙知行团队与院士团队合作,用AI辅助优化设计,进一步展示了“交大帮”在设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
上海主抓应用层,北京主抓模型层
浦东张江“模力社区”正式启用,坐落于张江科学城城市副中心,上海两大AI中心的格局开始显现。徐汇“模速空间”自去年揭牌至今已吸引了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
澜码科技、MiniMax、无问芯穹等公司都入驻于此。上海建成了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对于租用大模型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租用补贴。依托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上海已开源4200亿Token语料数据,并成立语料专业运营公司,为大模型企业提供资源供给和标注加工等服务。
中国大模型行业在全球处于“基座跟跑,应用并跑”的状态。在基座大模型方面,中美差距并不大;而在应用方面,中美并跑,中国应用生态相对繁荣。上海主抓应用层,北京主抓模型层,两大AI高地的人才交流,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是一种向上的流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