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创业圈的秘密:清华与交大校友如何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IMG_256

“北有清华系,南有交大帮”,在AI大模型创业圈,这句话流传甚广。放眼望去,中国AI大模型初创企业几乎被“清华系”和“交大帮”占据,这一波AI创业门槛直接被拉升至学霸级别。

据不完全统计,拥有清华背景的AI公司创始人已经多达40位,其中十几位较为活跃。可以说,清华系撑起了AI创业圈的半壁江山。

北京AI创业圈以“清华系”为核心,而在上海,一支重要的AI生力军正在崛起,那就是“交大帮”。

“清华系”撑起AI创业圈半壁江山

“新AI四小龙”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和MiniMax,除了中科院校友闫俊杰领导的MiniMax,其他三家全是“清华系”AI公司。智谱AI的领军人物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杰,而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正是他的学生。百川智能背后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96级毕业生王小川,他被称为“清华东门守门员”,从搜狗到百川智能,他的物理空间几乎没离开过五道口。

30多年打造AI基因

清华大学计算机大类的专业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一轮AI创业人才主要来自清华等顶尖高校。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表示,清华大学能够开国内AI研究之先河,离不开一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钹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进修,回国后领衔成立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在1990年与同事联合成立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清华实验室到AI算力界的“安卓”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CEO夏立雪发布了全球首个千卡规模异构芯片混训平台。他的博士论文于2016年夏天提交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3年,他加入NICS-EFC实验室,成为汪玉的第一位博士生。如今,汪玉已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系主任,该实验室早在2016年成功孵化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并于2018年被赛灵思用3亿美元收购。

无问芯穹想将汪玉实验室过去十年积累的全栈技术推广至整个行业,受限于英伟达等高端芯片禁令和国产芯片产能不足等问题,AI大模型产业亟需解决“生态竖井”难题。无问芯穹目前已支持包括AMD、华为昇腾等六种异构芯片,已有多家大模型公司在其平台上稳定使用异构算力。

上海与北京形成两大AI高地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北清华,南交大”的AI创业格局越发凸显,一场大会,成了两大高校的校友会。北京聚集了很多互联网大厂与大模型厂商,竞争核心围绕模型层展开;而上海大模型公司则在中间层与应用层发力,企业之间交流共享氛围浓厚。

“交大帮”闪耀上海AI创业圈

2019年,AI创业圈已显现“交大帮”的实力,包括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徐立、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等,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友。2024年,澜码科技等一众“交大帮”新AI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澜码科技CEO周健的职业生涯路径展现了一个AI行业人才的典型特征:国外—国内—上海。孙知行团队与院士团队合作,用AI辅助优化设计,进一步展示了“交大帮”在设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

上海主抓应用层,北京主抓模型层

浦东张江“模力社区”正式启用,坐落于张江科学城城市副中心,上海两大AI中心的格局开始显现。徐汇“模速空间”自去年揭牌至今已吸引了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

澜码科技、MiniMax、无问芯穹等公司都入驻于此。上海建成了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对于租用大模型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租用补贴。依托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上海已开源4200亿Token语料数据,并成立语料专业运营公司,为大模型企业提供资源供给和标注加工等服务。

中国大模型行业在全球处于“基座跟跑,应用并跑”的状态。在基座大模型方面,中美差距并不大;而在应用方面,中美并跑,中国应用生态相对繁荣。上海主抓应用层,北京主抓模型层,两大AI高地的人才交流,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是一种向上的流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The greatest test of courage on earth is to bear defeat without losing heart.
世界上对勇气的最大考验是忍受失败而不丧失信心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